本 文 约 4900 字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邀请大家到新开馆的殷墟博物馆看看。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来源/腾讯视频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于近日开馆,其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新馆馆藏的4000多件文物,有四分之三都是第一次展出,可谓是百年来殷墟发掘成果的大集合,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也组成了一部别样的商代史。殷墟文化是如何被发现的?近年来殷墟考古又有哪些新发现?司母辛鼎、亚长牛尊、商代马车……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带我们重回那个伟大辉煌的青铜时代。殷墟文化是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命名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自盘庚迁殷至武王伐纣,前后定都长达200多年。商朝灭亡之后,其地逐渐荒废,故名殷墟。得益于文献记载,古人对殷墟的所在一直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西汉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就提到“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唐代的李泰在其主持编纂的《括地志》中也说“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到了宋代,安阳殷墟一带还有青铜器出土,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就有记载。但真正对殷墟进行系统研究和发掘的时间相对较晚。谁能想到,殷墟考古发掘的契机,竟始于一片药材。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来源/ 殷墟博物馆
故事要从清末说起,当时河南安阳的村民们正在忙着收花生。不经意间,他们在土壤中发现了一些刻有字迹的骨头,最初,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很快这种刻了字的神秘骨头就有了新的用途——入药!
当地人认为这种刻字的骨头可以治疗刀伤,名之曰“龙骨”(大概也是取自缺啥补啥的朴素养生观念吧)。就这样,作为药材的龙骨迅速走出安阳,进入了北京的中药店。1899年,“龙骨”被来药店买药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他本身精于书法,因而敏锐地察觉到龙骨上的符号与金文相似,可能是一种上古文字。于是,他开始以一两甲骨一两白银的高价收购甲骨,使龙骨摆脱了被当作药材使用的命运,也开启了甲骨研究的先河。遗憾的是,王懿荣发现甲骨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庚子之乱,之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义不受辱,投井殉国。王懿荣之后,王襄、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等人继续对甲骨文开展研究。到了1908年,罗振玉经过多方打探,得知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并派亲戚去小屯采掘甲骨,所获颇丰。罗振玉、王国维对这些甲骨进行进一步研究,终于认定甲骨文就是晚商文字,安阳小屯就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殷。随后,王国维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使安阳小屯成为学界焦点,引起世人高度关注。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开始了对殷墟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此后又多次发掘,并出土大量甲骨文、陶器、玉器、青铜器,发现大面积商代晚期的宫殿遗址及王陵,成果颇丰。但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安阳的发掘被迫中断。长期的战乱,使殷墟的考古发掘陷入停滞。直到1950年,新中国重启了殷墟考古活动,并于1958年成立安阳工作队长期在此进行勘探发掘,基本搞清楚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商文明有了更新的认识。其中一些是新发现,另一些则是对以往发掘成果的新解读。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王陵遗址进行发掘作业。来源/新华社以往,考古学者认为殷墟的总面积在36平方千米左右,按功能殷墟大致可以分为几大区域,包括洹水以南的宫殿宗庙区、西北冈王陵区、普通族邑居址、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及洹北商城。这些区域大致沿着洹水分布,而这36平方千米被认为是殷墟的核心区域——都邑。然而,随着研究视角的转换,考古学者的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区域。近年来,在殷墟保护区外,一些同时代的遗址被发现,如陶家营环壕聚落、辛店铸铜作坊、前定龙铸铜遗址等。总共发现了32处晚商时期的聚落遗址,其中包括1处次级聚落和31处三级聚落。殷墟的地理分布及构成。来源/纪录片《国宝·发现》截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洹水北岸发现的辛店铸铜作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铸铜作坊。辛店铸铜区域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10公里处,这一发现极大地突破了对殷墟范围的传统认知。这也表明随着“大邑商”规模的扩大,都邑的部分功能转移到了次级聚落。同时,洹北商城的废弃并未导致商人大规模地迁徙至洹水南岸,而是继续在洹水两岸活动。考古学家认为,整个殷墟遗址应由都邑、次级聚落和三级聚落共同组成一个聚落群体。从等级上看,这三个层级呈金字塔结构分布:都邑主要是王族贵族的活动区域,都城以外的1处次级聚落承担着青铜铸造等功能,而31处三级聚落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域,从事生产活动。正是次级聚落和三级聚落的存在,为都邑提供了物质基础,并拱卫王室,才得以保证都邑的高度繁荣。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商代王陵就已经开始被发掘。1934-1935年秋,殷墟进行了第10-12次发掘,并在殷墟西北冈发现了10座带有墓道的殷商大墓和1000多座小型墓葬(大部分为祭祀坑),这些发现使得殷商王陵的位置得到了确定并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近年来,考古学家对王陵周边持续进行着发掘,并发现了一批包括围沟、灰坑、墓葬、祭祀坑和房址等在内的遗迹。特别是其中新发现的两条围绕在王陵区外围的围沟使王陵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两条围沟中东围沟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和祭祀坑周围,近正方形;西围沟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周围,近梯形,两条围沟各有两个缺口,方便进出陵区。围沟的发现明确了商代王陵的分布范围,改变了对商王陵陵园格局的现有认识,进一步说明了商代王陵的布局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来源/河北博物院
而提到王陵布局的规划,就不得不提到以往在对战国中山王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规划图——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兆域是指墓葬四周的边界,兆域图则是陵区的规划图)。而围沟的发现表明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兆域的概念,这将围沟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这一重要发现也入选了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在殷墟博物馆中,司母辛鼎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文物之一了。它于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
司母辛鼎的形式和命名都让人想起了那件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在许多 80后、90后的学习过程中,这件鼎一直被称为司母戊鼎。后来的改名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坚持司母戊鼎的学者认为,“司”为祭祀之意,“母戊”为商代君主祖庚之母(祖庚为武丁之子),鼎上的文字是用于祭祀君主之母。反对这一说法的学者则认为,“司”实际上是“后”的误读。在甲骨文时期,文字的书写相对灵活,正反无别,因此“司”实际上为“后”之反写。另外,商王武丁是一位长寿的君主,在位时间较长,先后有妣辛(即妇好)、妣戊、妣癸至少三位夫人。司母辛鼎是妇好的随葬器物,而妇好去世后,武丁还在世。妇好与武丁为夫妻关系,因此“司母”为祭祀母亲的说法恐怕不能成立。由此,我们再来看这尊司母辛鼎,“司母”实际上为“后母”,其中“后”是表示尊重的称呼,文献中“后”多指部族首领,最为著名的便是后羿。而“母”则表示女性的身份,“辛”则是妇好的名。妇好应于辛日出生,故名为“辛”。(这么来看,“司母戊鼎”的命名方式或许真的存在问题。)可以说,司母辛鼎的发现为司母戊鼎的更名提供了证据。但有趣的是,现在司母戊鼎已经更名。而司母辛鼎却保持不变。同样形制的鼎,命名形式却不统一,着实令人诧异。或许有一天司母辛鼎也会更名为后母辛鼎也未可知。此次殷墟博物馆举办了关于亚长的特展。亚长墓是继妇好墓、亚址墓之后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商代贵族墓,于2000年在殷墟花园庄东被发现。亚长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无疑是那件青铜牛尊。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考古学家何毓灵在答记者问时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件国宝牛尊。其整体呈真牛形,丰满圆润,体型健硕,憨态可掬。牛尊出土时器型破损严重,但经过文物工作者的精心修复,如今已经能以完整的面貌呈现给观众。“亚长”牛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来源/殷墟博物馆亚长牛尊的原型应为野生水牛,这种动物4000年前生存于华北地区,到了西周时期逐渐灭绝。亚长牛尊的发现,也为殷商时期华北地区气候湿润提供了有力的旁证。除了牛尊之外,亚长本人的尸骨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文物。对古人尸体的研究得益于科技考古的应用。通过对尸骨的鉴定,考古学家认定亚长的卒年为35岁,身高大约在170厘米,骨头上有7处创伤,说明他是在战斗中负伤而死的。而对亚长牙齿锶同位素的鉴定则表明,亚长并非当地人,很可能来自殷墟南部的某个方国,是当地的贵族。他为商王作战牺牲,因而得以葬在王都,这也体现了方国首领对商王应尽的一种义务。殷墟一直以来都以商代都城而闻名,它在晚商时期兴盛,在商代灭亡后逐渐衰落。然而,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在商代灭亡至殷墟衰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间期。这个时期内有一定数量的周人涌入了殷墟。在这次对西北王陵岗区域的清理中,考古学家在王陵岗东南部发现了一块西周早期的遗址。该遗址叠压在围沟之上,出土的陶片证明了这是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处共清理了3处房址、108个灰坑和2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内发现了腰坑殉狗,而腰坑殉狗是商人的丧葬习俗。这很可能说明墓主人是在商朝灭亡后归顺了周人的商人。以往的考古发掘发现商代王陵被盗墓贼盗掘之前,就已经遭到过毁坏。而在王陵区域内发现的周人遗址,是否就是这些捣毁商王陵的人的生活遗迹呢?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尚有殷商贵族叛乱,也许正是这些商人的叛乱激怒了周王,导致他下令捣毁了王陵。不过,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周武王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封神榜之武王伐纣》截图
以上这些新发现新进展,也只是殷墟发掘新成果的几个侧面,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使我们对那段历史有新的认识,而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过时间的阻隔和观众进行一次美丽的邂逅,诉说着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殷墟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代表。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也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扩宽了中华文明的深度,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社“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参考文献:
李硕:《翦商》
陈絜:《商周金文》
刘绪:《夏商周考古》
满丹:《“后”、“司”二字略考》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
井中伟、王立新编著:《夏商周考古学》
何毓灵:《亚长之谜:殷墟贵族人骨的秘密》
何毓灵、徐洪银:《洹北商城与殷墟聚落形态浅析》
严文明、李水城编著:《先秦考古——中国考古学(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